(资料图)
民二庭的张平法官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此时,他正坐在办公桌前写写画画:证据清单、利息明细、庭审笔录……
这份看似普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涉及的双方当事人,原告是民营企业,被告是国有企业,涉及的工程款及利息高达数千万。建设工程从2012年起施工,双方约定工期三年,至今支付完成的工程款不足千万,明显被告方偿付能力不足。如果按照现有的证据裁判,稍有不慎,就可能使两家公司的生产经营陷入困难,文书也很可能变成一份“法律白条”。
很快,原告方提交了一份《诉前调解申请书》,但第一次诉前调解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在接收案件后,案件承办人从服务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出发,多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在与被告即国有企业一方的接触过程中,法官了解到,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不足以一次性偿付案件所涉巨额债务。而原告方作为民营企业,长期收不到工程款,公司运营将面临严重困难。
从维护市场秩序的角度,合法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从助力企业发展的角度,案件处理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在对该案反复斟酌过程中,办案法官除精心研读法律条文外,还反复研究《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研读了“智审”“法信”等系统推荐的相似案例。
张平的手记本上,列了一条时间轴,何时立案、何时变更诉讼请求、何时提交证据、何时开始第一次调解、何时第一次庭审,通过一次次的梳理,他敏锐地察觉出了双方当事人都有调解意愿,对还款数额也没有太大争议,但在还款的方式上,双方分歧明显。
意识到案件的突破点之后,张平和合议庭成员及时向分管院领导进行汇报,在精心制订方案基础上,又组织开展了一次调解,多次敲定细节、修改调解方案、数易其稿。在办案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终于达成调解协议,时间跨度达到17个月、还款数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个性化分期付款方案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当事人同时表示,法官的敬业精神和为民情怀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也让他们认识到人民法院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那份特殊的,记录着办案法官心路历程的手记,正如无数个夜晚法官们投射在办公室窗户上的剪影一般,不会放进案卷,也终将会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那一点一滴的努力凝结成的精神,将会融入每一个朔法人的心中,成为不朽的传承。(作者: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