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面对一起标的巨大的合同纠纷案件,广州黄埔法院坚持将审判力量在诉讼前端发力,通过“诉前调+审前调”持续引导,线下线上沟通同步进行,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让原本不可调和的矛盾,实现了低成本、一站式解决。
(资料图片)
甲乙方沟通遇冷
大额合同推进陷入僵局
2020年年底,甲公司通过招投标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约定由甲公司提供设备,乙公司分三期支付货款。2021年年中,甲公司全面履行了交货、安装的合同义务,然而乙公司支付了第一期货款后,迟迟未按照原定支付计划表付款。
多番沟通、催促无果,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乙公司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及逾期利息,共计6568万元。
“我们不接受诉前调解!”因此前多番沟通乙公司均未付款,在诉前调解阶段甲公司明确表示不愿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先搭桥试试。”虽然双方完全不愿意沟通,但经办法官通过对案情的分析认为,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因为案件如果判决结案,被告一下子拿不出钱,强制执行可能造成经营困难,原告的利益也没法保障,最终损害的还是双方的利益。要解决纠纷还是得先让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于是组织当事人双方做前期沟通工作。
从不愿对话到“握手言和”
法官寻到“最优解”
经沟通得知,当事人双方对合同金额并无异议,存在调解基础,但双方对债务的履行能力及履行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我们就希望对方赶紧付钱。”“我们不是不想付钱,只是暂时周转不了,希望能谅解,给点利息优惠。”一时间,双方争执不下。
考虑到双方在不同省份,为打破双方沟通僵局,法官团队对当事人双方进行了背对背调解,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引导双方从实际情况出发,站在互利共赢、尽早回到正常营业轨道的角度进行协商。
与此同时,乙公司在收到诉讼材料后,迫于诉讼风险及公司声誉,也主动向甲公司支付了部分货款,甲公司的态度也有了缓和。
“要调解就得有能行得通的解决办法。”此次矛盾纠纷主要是当事人双方对利息让利分歧大,法院提出一个双方共赢的解决方案,并为双方抽丝剥茧、厘清纠纷困境。
最终双方对“部分让利、分期支付”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即乙公司分14期偿还债务,减免其部分利息,双方达成协议,实现和解结案。
法院调解结案后,乙公司按照调解协议准时分期偿还债务,两个企业生产经营均保持正常,双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工作表示感谢和满意,案件的处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黄埔法院贯彻“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工作部署,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不断深化多元解纷机制,“法院+”解纷单位提升至9家,特邀调解员增加到148人,全面形成诉前联调“五个一”(“一个中心、一条通道、一架平台、一支队伍、一套制度”)工作机制,通过构建多元化纠纷化解体系、畅通“诉前、诉中、诉后”纠纷化解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快速化解纠纷、打造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调解队伍、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综合配套制度,构建苗头预警、部门联动、多元借力、源头化解的新格局,切实提升多元解纷效能。